旧网站入口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平台  >  行业动态

立足新时代 奋力新作为

发布时间: 2018-02-27 10:42:00 来 源:
立足新时代 奋力新作为
——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转型发展新思路概览
  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提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要有新作为。钟自然局长在会上明确,要坚定不移把党的十九大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新要求落在实处,必须加快推进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发展。

  为贯彻落实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局属单位认真谋划201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任务。本版盘点了部分局属单位地调工作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部署,与大家共享。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地质调查部署进行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拓展地质调查工作领域和服务领域。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加强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状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

  构建新时代新型的中央与地方、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体系。

  推进地质调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天津地调中心

  全力做好雄安新区地质调查

  通讯员  蔡云龙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将以“质量提升年”为抓手,继续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关键,积极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抓落实,出成果,出人才,面对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新要求做出新作为。

  精心组织实施铀矿工程及“973”计划项目。以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基地建设为目标,继续以松辽、鄂尔多斯、二连、准噶尔等盆地为重点,全面推进北方砂岩型铀矿地质调查工作,促进北方砂岩型铀矿找矿新突破。继续深入开展“973”计划项目,进一步完善北方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积极申报铀矿深地项目,修改完善砂岩型铀矿调查规范。持续打造砂岩型铀矿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团队。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力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和雄安新区地质调查。以水土质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资源地质调查评价为重点,加快推进雄安新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再提供一批新成果,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加强第四纪地质演化研究,从第四纪地质演化讲好“白洋淀”的故事;积极推进“承德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示范。

  持续推进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继续推进泥质、砂质滩浅海地区地质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创新,构建海岸带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与方法体系;开展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示范,探索建立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体系。组织编制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省(区)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协助地调局组织召开“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推进构建中央与地方海岸带地质调查协调联动机制。

  深入推进华北陆块及周缘造山带地质矿产调查工程。继续开展内蒙古北山造山带、兴蒙造山带(中段)和东秦岭造山带的结构与洋陆转化调查研究,示范填制造山带的精品地质图,推进洋板块地层学、大陆动力学理论在造山带调查中的实践创新。查明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地质构造背景和油气成藏前景。继续开展昌图锡力银锰多金属矿和胶东金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华北陆块高级变质岩区和华北平原区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发挥同位素年代学在地质构造研究中技术方法支撑优势,探索华北克拉通早期地壳演化、第四纪海陆变迁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深入推进前寒武纪和第四纪 “一老一新”地质研究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要以现有项目为依托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重新厘定华北克拉通南部中—新元古界的地层系统,深化中—新元古代地层年代格架、地质事件序列和古生物演化。探索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板块构造,修订并完善高级变质岩区地质填图方法体系。第四纪地质研究,要以海岸带地质环境与第四纪地质学科建设为目标,全面梳理总结第四纪基础地质研究在支撑提升调查水平和解决重大问题等应用方面的成果,编制提交滦河平原第四纪地质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专题报告和渤海湾近现代地质环境演化与海平面上升灾害对策专题研究报告 。

  广州海洋局

  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

  本报记者  陈惠玲   特约记者  朱  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和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新时代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发展思路,2018年将重点推进7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为实施第二次水合物试采做好准备。二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提高地质调查的精准服务水平。加强南海地质调查成果集成,继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三是全面提升海洋地质调查能力。促进两艘新船尽快形成生产力,加快南沙新科研基地开工建设及码头建设进程。四是服务国土资源开发保护,大力推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创新船舶运行管理模式,加强海洋地质数据集成与共享服务建设。五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增强海洋地质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制定海洋地质调查中长期规划,发展完善水合物开发技术与研究理论,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和科技创新平台的申报和运行管理工作,加强海洋地质成果转化等。六是加强海洋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着力提高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质量和效率。七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成都地调中心

  打造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新样板

  通讯员  任淑珍

  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为今后一个时期地质调查事业发展描绘出了路线图。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2018年将主要从“两重”工作和地质科技创新两个方面发力,用新行动落实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新要求。

  2018年,成都地调中心将“全面实施成都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作为“两重”工作之首,推进地质调查业务结构调整,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支撑。以天府新区、成都市中心城区为重点,以城市地下空间地质调查为主线,以“透明”成都和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成都市战略合作协议精神,统筹各类资金项目,全面启动各项调查工作,完成天府新区西部片区500平方千米地下空间资源探测、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和800平方千米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初步建立成都多元地质结构地下空间探测—建模—评价技术,探索城区地质勘查技术与三维建模技术应用,有效服务天府新区、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和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打造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新样板。

  此外,在重要基础理论研究和重要能源、资源方面,将围绕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基本建立川滇黔邻区龙马溪组页岩气评价参数体系,建立该地区页岩气富集模式,优选和提交页岩气有利目标区1~2个。围绕原特提斯演化在昌宁—孟连带发现榴辉岩的重要突破,完善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时空格局,加大藏南喜马拉雅成矿带铍多金属矿的找矿研究。在西南地区助推形成1~2处大型资源基地。

  支撑乌蒙山区精准脱贫攻坚战方面,将完善乌蒙山区脱贫攻坚地质调查联动机制,实施地质调查成果示范,2018年将新增一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实施一批地下水勘查示范井,建立示范基地1-2处,在磷矿等优势矿产找矿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2018年,成都地调中心将编制完成《成渝城市群沿江发展带环境地质调查报告》与《支撑服务成渝城市群发展地质调查报告》(2018),有效支撑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

  技术创新方面,将依托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主攻适合高寒冻土环境5000米以上超深钻探及综合测井技术,形成高原特色的油气勘探模式与油气地质理论性综合成果。总结四川盆地地下古生界页岩气富集模式,基本建立海相页岩气资源选区评价方法。查明西南三江南段原划“基底”岩系澜沧岩群等地质单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揭示其形成时代及构造变形样式,完善原—古特提斯洋演化模型。充分依靠地科院成都综合所的技术力量,初步形成三稀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形成有影响力的整装性成果

  通讯员  彭巍巍

  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将牢牢把握党的十九大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适应地质调查工作“六个转变”和六项重大调整,始终坚持局党组提出的“六个坚持”,对照地质调查今后一段时间和2018年的重点工作,组织实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任务,努力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整装性成果。

  一是聚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全力支撑低碳清洁能源重大科技攻坚战。利用好新引进的3架飞机,在羌塘、塔里木、松辽等盆地,以及鄂尔多斯、东天山等重点地区部署高精度航空物探调查,形成最新的航空物探资料和解释研究成果。

  二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提高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的精准服务水平。重点在军民融合、“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协同发展、精准扶贫、海洋强国等方面做好精准服务。

  三是围绕服务生态文明和国土空间建设,全面提升遥感应用能力水平。综合分析全国耕地、林地、草地等更多门类自然资源和石漠化、沙漠化、地面沉降、矿山地质环境等生态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建成全要素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和适应全国尺度的地质灾害遥感综合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形成标准产品体系。

  四是加强天基能力建设,提升卫星数据获取保障能力,建强局卫星应用中心。做好2米/8米光学卫星(3颗)研制与发射,推进后续业务科研卫星立项,建强北斗地基增强数据处理中心,攻关星空地一体化指标研建、自动化信息提取等先进技术,实施国土资源卫星业务运行系统2.0版本升级改造,形成全球对地观测完整技术链。

  五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三深一土”科技创新,以组织申报航空地球物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抓手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物化探研究所

  打造“945”业务发展格局

  特约记者  王路阔

  为精准支撑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目标和重点业务突破方向,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构建了以方法技术协同创新破解资源、环境和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新机制,形成了以9项特色技术、打造4大业务板块、面向5大服务方向的“945”业务发展格局,全面调整优化了业务结构和组织机构,在推进中心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部党组确定的“质量提升年”,也是物化探所业务结构和组织机构调整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之年。

  今年,物化探所将精心组织实施全球矿产资源地球化学与遥感调查工程,基本建成全球一张地球化学图平台和全球一张遥感图平台;提交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基准值450条,建成具有81个指标的中国地球化学观测网;完善全球重金属迁移与循环理论和重金属环境评价方法,发布“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技术指南”。

  全力推进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一是开展耕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查明赣州6县、乌蒙山区、西藏7县、四川阿坝州等贫困地区土地质量状况,服务“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脱贫攻坚战;二是建立东北平原、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土地质量监测网络,对长三角、湘江流域等重点地区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形成判断;三是掌握调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或超标的规模、强度、成因,提出影响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关键因素;四是创新地质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方法和土地安全利用区划方法。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重点实验室;推进局地球化学调查分析质量监控中心有效运行;进一步加强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实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推进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实施。一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项目,建立胶东金矿、河南上宫金矿2000米深度立体地球化学模型,搭建纳米地球化学观测和实验模拟平台;二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系统研制”,初步形成基于Y12F飞机平台的大磁矩航空电磁测量技术硬件系统,满足地面统调测试条件;三是依托“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专项项目”,提出不同地质背景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协同环保部对土壤污染详查结果进行解释,支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此外,物化探所还将完成新疆和田、贵州毕节等地区航空物探测量和浙江丽水——宁波地区三维大地电磁测量,支撑能源资源战略远景调查;开展雄安新区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支撑“三深一土”和地质科技攻坚战,建立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方法体系。

  岩溶地质研究所

  开创岩溶地质事业新局面

  特约记者  苏橹萱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努力开创新时代岩溶地质事业新局面,2018年着重做好8个方面工作。

  一是组织实施好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程和地质环境创新工程,编制《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2018版)》;组织实施岩溶塌陷地质调查,编制《支撑服务高速铁路中长期建设规划的岩溶塌陷影响评估报告》。

  二是建实建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全力推进“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和IGCP 661项目实施;开展全球岩溶动力系统与“一带一路”岩溶关键带类型划分。

  三是上线发布岩溶所“地质云”节点;编制发布1∶1000万全球岩溶分布图;编制发布东南亚岩溶地质等专题图件。

  四是协同推进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组织申报果化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台站。

  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创建岩溶关键带理论,建立地下河多重岩溶含水介质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形成岩溶关键带监测技术体系和大型岩溶塌陷隐患早期识别技术方法体系。

  六是整合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地质景观开发、石漠化治理等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服务成果,推进贵州丹寨地质调查服务和扶贫示范;总结乌蒙山区岩溶水文地质及水资源赋存规律和水资源有效利用模式。

  七是拓展调查研究领域,服务国土资源“三深一土”科技战略,组织申报国家科技五大平台项目;推进北方岩溶区深部岩溶含水层探测试验和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开展岩溶地区土地整理与矿山修复方案编制和试验。

  八是加强岩溶水文地质与生态地质结合,石漠化治理与二氧化碳减排结合,岩溶地质灾害防治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结合,促进岩溶地质科学建设。

  水环地调中心

  加快京津冀地热调查科技攻关

  特约记者  范基姣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提出,聚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需求,坚持“3345”总体业务布局,加快地质科技创新和人才团队建设,持续增强解决重大能源资源、灾害和环境问题的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心。2018年,水环中心将围绕5个方面的的重点任务集中发力。

  一是全力推进京津冀地热资源调查科技攻关和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开发。以雄安新区、天津东丽区为重点,开展地热资源调查科技攻坚战,开辟中深层地热勘查开发新空间。探明牛驼镇地热田深部地热资源潜力,探索深部变质岩及侵入岩体的地温场变化;探测天津东丽地区深部3~6千米第二热储空间,查明浅层地温能与水热型地热资源赋存分布规律;开展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干热岩体三维地质结构探测,实施干热岩体热储及压裂参数科学钻探,探索干热岩勘查评价技术方法。

  二是继续推进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区水文地质和耕地地球化学调查。开展赣南、陕甘宁、沂蒙山革命老区和燕山—太行山连片贫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耕地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实施探采结合井30口,解决10万人饮水问题。在赣南形成地质扶贫找水工作模式;在沂蒙山重点查明大汶河流域古近系含水层分布特征及其富水性,在陕甘宁查明马莲河流域地下水富水性规律,提出开发利用模式;在燕山—太行山建立拒马河流域地下水含水系统和构造控水地质模型。在河西走廊黑河流域提出水土资源协调开发利用建议;在黑龙江七台河市—依兰县松花江两岸耕地区建立基于水文地质要素的地球化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江西南康、上犹两县,查明耕地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

  三是积极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服务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继续开展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地裂缝调查,重点推进陇南白龙江流域、渝东北山区、雪峰山北部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示范,积极推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五化”模式,建立城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系统。在陇南等地区探索中央、省、市地质灾害防治协调联动合作机制。在三峡库区、雪峰山区示范应用机载雷达测量、倾斜摄影测量、滑坡综合监测等新技术方法。

  四是继续做好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雄安新区核心区三维深部地质结构探测,构建城市地质多要素多技术调查物探技术方法体系;完成京张交通廊道规划建设区和兰州—西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完成山西省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与环境保护“一张图”决策支持系统;形成川渝页岩气勘查开发区环境地质影响分析报告;在新疆准东彩南地区实施二氧化碳强化深部咸水开采储存野外先导性试验示范。

  五是全力支撑局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责任考核评分细则、野外项目组和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作职责清单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系统,实现海洋、陆地、航空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一体化,确保青藏高原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后勤保障和紧急救援工作体系的正常运行。

  实验测试中心

  在四大领域发挥引领效应

  通讯员  刘伟伟

  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吹响了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发展的冲锋号,也对新时代地质实验测试工作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实验测试中心传达学习精神,共议落实举措,共谋发展方向,形成了“4× 4”的发展思路,即以数据质量监控、实验测试大数据、提供者资质、仪器设备共享为抓手;着力做好实验测试年报、实验室发展史、《岩矿测试》期刊、行业技术培训四大服务,以实施切入点责任制、项目联盟整合、需求精准对接、优化组织机构为保障措施,最终实现在关键测试技术、标准制修订、仪器设备研发、健康地质研究四大领域形成引领效应。

  为推进这一发展思路落地,实验测试中心积极谋划2018年“两重”工作,包括:激光原位、地下水污染测试技术取得突破;新增实验室样品检测质量监控数据库,实验测试中心样品检测服务目录元数据纳入共享;开发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等信息产品;谋划分析测试服务美丽中国,开拓地质调查新领域,力争取得“健康地质调查”“国土质量基线调查”2019年立项新突破;推进建立全局地质实验测试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组织实施油气地球化学烃源岩总有机碳成分分析能力验证计划;加强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示范推广等。

[责任编辑: jxdkj_张建华 ]
相关新闻
地矿新闻